我國肺癌發病率及病死率均居惡性腫瘤之首,5年生存率僅為19.7%。要想解決肺癌防治的諸多問題,關鍵需要進一步推廣和完善肺癌篩查及早診早治策略。中國肺癌防治聯盟、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癌學組攜手國內呼吸科、胸外科和影像學科等相關領域知名專家在“肺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(2018年版)”基礎上,參考了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各學科相關指南及共識,制定本共識。在傳統 “4P” 疾病診治模式的基礎上 ,本共識增加了 “5P” 精準醫學及液體活檢的內容 ,旨在更好地體現基于遺傳背景與環境差異的個體化肺癌篩查特點 。
篩查的意義:提高肺癌生存率最有效的方法是二級預防,即早發現、早診斷和早治療。
篩查是早期發現肺癌和癌前病變的重要途徑 。
篩查人群
與美國和歐洲國家相比,我國具有吸煙及被動吸煙人群比例較高 、大氣污染及肺癌發病年輕化的現狀 。
建議將我國肺癌高危人群定義為
年齡≥40歲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險因素者:
(1)吸煙≥400年支(或20包年),或曾經吸煙≥400年支(或20包年),戒煙時間<15年;
(2)有環境或高危職業暴露史(如石棉、鈹、鈾、氡等接觸者);
(3)合并COPD、彌漫性肺纖維化或既往有肺結核病史者;
(4)既往罹患惡性腫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,尤其一級親屬家族史。
此外,還需考慮被動吸煙、烹飪油煙以及空氣污染等因素。
篩查技術
1.影像學
(1)常規影像
X線胸片簡便、易行和放射損傷少,常被用于術后復查,雖然能夠提高肺癌的檢出率,但很難發現直徑<5~6 mm的病變,且存在死角。不建議用于肺癌的篩查。
(2)胸部CT
與X線胸片相比,胸部CT可提供更多關于肺結節的內部結構及邊緣特征等信息,因此可克服胸片的不足,低劑量CT(LDCT)還可減少肺放射性損傷,更有利于篩查。建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使用16 層或以上多層螺旋CT進行肺癌篩查。
進行LDCT篩查時,應注意潛在的輻射誘發癌變、假陽性率高、過度診斷和增加醫療費用等問題。為避免過度診斷,篩查后可采用常規CT 或高分辨率CT 等方法進行鑒別診斷。LDCT篩查可作為高危人群肺癌篩查可靠的基礎檢查手段。雖然其精準性和特異性尚需提高,但使用胸部薄層CT的DICOM格式聯合人工智能深度挖掘分析可輔助明確肺結節位置、形狀、邊緣、密度和血管生成等信息,協助鑒別診斷和指導臨床治療,進一步提高篩查的精準度。
(3)功能顯像
PET-CT檢查在肺癌的診斷、分期、治療評價中均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。
對于LDCT 篩查中發現的可疑外周肺結節病灶 ,PETCT 檢查是良好的補充。PET-CT在中央型肺癌的早期診斷中亦有一定作用。
由于具有PET-CT設備的醫療單位較少,加之價格昂貴,可能會影響患者參與性,因此不建議作為常規肺癌初篩手段,僅在胸部CT結果異常及有特殊要求的患者中應用。
①對于胸部LDCT提示直徑≤8 mm的純毛玻璃結節,一般不推薦應用;
②對于直徑>8 mm的實性肺結節,推薦PET-CT掃描區分良惡性;
③對于直徑>8 mm的不能定性的半實性肺結節,建議除常規掃描外,加做延遲掃描以幫助提高陽性率。
彌散加權磁共振成像(DW-MRI)在肺癌篩查中也具有一定優勢。DW-MRI對腫瘤的篩查和診斷比 PET-CT 起步晚 ,但其有無放射污染和核素污染的優勢。
有研究表明,DW-MRI 對于6~7mm的肺結節的篩查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5.2%和99.6%,而8~14 mm的肺結節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達100%和99.6%,提示DW-MRI可用作肺癌篩查的替代檢查手段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,對于肺結節直徑>5 mm實性結節且難以接受放射性檢查的患者,DW-MRI可作為LDCT或PET/CT的替代檢查手段。
2.腫瘤標記物
假陽性結節的大量檢出是LDCT篩查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,需要其他篩查手段加以補充。近年來 ,表觀遺傳學、液體活檢和生物標記物等肺癌檢測技術的進步以及物聯 網醫學等技術的應用為實施“5P”篩查模式奠定了基礎 。 為達到“5P”醫學要求 ,需要動態跟蹤腫瘤細胞的變化,以便監測其隨病程或治療發生的高度異質性,進而配合篩查和制定精準個體化治療方案 。
建議根據圖1所列的技術流程,優化防治策略和及時干預,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